您喜愛的科技股一直不濟,買入時股價大升,現卻 跌至虧損。您喜歡並購買其產品,所以您仍有信心買入更多股票。股價大跌,但您記得其急速升勢,於是購買更多股票。可是,股價慢慢下降,然後突然蒸發了四分一。您雖失望但仍堅守投資,認為其潛力快將恢復,所以您 耐心等候……
這是投資者的常見情況,也是一個好例子說明人類行為 和投資行為如何相衝,使有理智的人作出輕率的行為。 上述情況是投資者鍾情某一股票,追隨股價走低,而非 減少損失。
投資者一而再地作出常見的投資錯誤:衝動地購買、延遲作出重要決定、為自己的錯誤決定歸咎於別人。行為金融學有助解釋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以及如何避免這些行為。
行為金融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解釋我們的情緒、行為模式和「盲點」如何支配我們作出與金錢有關的決定。有時候, 我們可以根據所得的事實和資料作出理性的財務決定。 在其他時候,我們的決定可能不是那麼明智,並受情緒 推動導致得不到最好的結果。
上述例子中的投資者行為是抗拒減少損失,這對長遠投資目標不利。對寵物或一首音樂產生感情是合理的,但我們不應對股票有任何感情。如果知道我們有決策盲點,以致得不到最佳結果,我們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財務上的不幸事件,或者尋求他人幫助,以便作出更好的財務決定。
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市場學教授索曼 (Dilip Soman) 表示,行為金融學是「心理和金融的結合」,金融學的其他領域和經濟學假設人們總是做出「正確」決定,行為金融學則分析人們實際上如何作出財務決定,而非我們認為應該怎樣作出那些決定。
他指出,了解投資行為是要明白人類思維的進化是集中 於生存、食物、住宿和生殖等基本需求。雖然人類顯然有 能力思考更多問題、創造文明和處理複雜的經濟和金融 概念,但我們要做出的決定的複雜性可導致經常失誤的 決策偏差。
正如我們減肥時能說服自己可以吃雪糕,作出財務決定時也可以同樣犯錯。如果我們慣於以某種方式學習或解讀 資料,我們可能會錯誤地應用思維模式或數據。此外,我們有時也會自欺欺人,戴著玫瑰色眼鏡來看現實,美化未來 情景。
然而,索曼認為人們不應為金錢的錯誤決定而感到受挫。很多人也遇到此情況,儘管他們有最好的意圖、高度的智慧或豐富的經驗。
索曼表示:「我認為現今的金融市場和許多其他商業市場的發展,對我們的思維比過往有更強的考驗。人皆有錯, 這點毫不意外,但錯誤不應被視為失敗,人們應該糾正的 是非理性的行為。」
他認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複出現的偏見,若知道自己 容易作出該些行為,將有助於避免它們,成為一名更明智的投資者,作出更好的決定,最終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常見的財務盲點

抗拒止蝕或獲利回吐:如果我有現金,我會於此時買入這股票嗎?
說明:我們繼續向失敗的股票或投資計劃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因為我們已經付出了那麼多的精力和情感。
示例:正如上述例子,投資者拒絕沽出股票,希望他日會收復失地,甚至加倍下注,過度信心超越了理性。另一極端是當股票大升,投資者可能拒絕鎖定利潤,認為該股票將持續升值。到了某個時候,所有股票倒退,一切都結束了。
索曼指出這種抗拒亦稱為續擴承諾傾向 (escalation bias) 或協和謬誤 (Concorde fallacy)。英國和法國於 1970 年代投入大量的經濟和政治資本,建造協和式超音速飛機,即使 發現這項計劃在財政上不合理,卻繼續製造這些飛機, 以致損害兩國的政府和財政預算。在投資方面,人們錯誤地讓情感影響決定,捨棄一間心愛的公司彷如難與伴侶分手。作為投資者,您可以這樣想:「如果我有現金,我會於此時買入這正在下跌的股票嗎?」答案將幫助您決定 如何處理當前情況。
策略:索曼說,人們往往不願放棄不利的投資計劃或賣掉 虧本的股票 (或停止注資建造飛機),因為這樣做是承認 失敗,而承認失敗對一些人來說是代價太高。最好做法是視錯誤為一次學習經驗。重要的是盈虧情況,而非滿足 自尊心。

空談計劃卻欠行動
說明:制訂計劃而不去執行
示例:在孩子出生時成立了註冊教育儲蓄計劃,但沒有向計劃供款和獲取津貼,結果是孩子長大了,卻沒有足夠金錢來資助其大學教育。
每個人都有制訂計劃而沒有實行的經驗。索曼把這樣的 行為比作為我們常見的規劃者和執行者對立。規劃者 制訂計劃,但不幸的是執行者要面對執行時的現實情形。 規劃者設定鬧鐘於上午 6 時早起,以便完成許多事情, 執行者聽到響聲,但按止鬧鐘,沒有完成任何事情。
索曼表示若發明會跑的鬧鐘,將能幫助規劃者促使執行者起來行動。
策略:對許多人來說,會跑的鬧鐘相當於從我們的支票或儲蓄賬戶設定自動供款的投資和儲蓄計劃。我們只需制訂計劃一次,安排以自動方式實現目標,便可一勞永逸。

設定景框
說明:我們對相同結果有不同的反應。
示例:在街上和股票市場上失去 400 元,您的心中會有兩種不同反應。您可能會因在街上失去金錢而生悶氣,在股市上失去 400 元則感到失望。
我們會理性分析投資涉及一定的風險,在長線上將獲利或損失。我們對短期損失達觀,因為知道長期的結果才重要, 或者至少希望由獲利的股票彌補損失。可是,對於疏忽或分心而失去金錢,我們則沒那麼寬容。
考慮這個情況:若投資者在一次突然的市場動盪中,獲悉 150 萬元的投資組合蒸發了2%,他可能會感到不快,卻 不會恐慌。但如果他於某天查看投資組合,發現損失了 29,675 元,他可能會驚慌拋售整個投資組合,以避免 更多損失。這個例子引用了不同的景框來看同樣的情況, 以百分比來顯示損失會引起溫和反應,但一個確實金額 則會引起過度反應。
策略:索曼說,同一問題以不同 形式顯示可令其看來更好或 更壞,我們通常會戴上玫瑰色 眼鏡淡化問題。在投資方面,我們可能為僅佔投資組合 1% 的股票取得 5% 的單日升幅而慶祝,但 忽略了利率或外匯波動等因素而降低了的整體收益。明白這點有助我們作出更理性的決定,成為更精明的投資者。

110 元的選擇實驗
選擇一
您寧願現在獲得 100 元, 還是一星期後得到 110 元?
索曼的部分學生 (不合理地) 選擇即時獲得 100 元,儘管 7 天後可以多得 10%。
選擇二
您寧願在 52 星期後獲得100 元,還是在 53 星期後得到 110 元?
雖然上述情況同樣是多等 7天就可多獲 10%,但 這次絕大部分學生選擇了 110 元,因為兩者同樣 遙遠,時間上早些的好處 並不明顯。
策略:索曼表示這個問題也可追溯至人類傾向解決即時 緊急需要的本能。在現今社會,我們需要兼顧許多優先 事務,30 年後的退休生活故此不及目前謀生、照顧孩子、管理家庭等重要。目前的任何事務都比將來的更重要。
索曼指出,100 元的選擇實驗 (上一頁) 顯示了我們的問題 在於我們按時間來分類,眼前的事務遠比未來的事情顯得重要,加上欠缺動力去處理較遠期的事情,因此對重要 但遙遠的事件 (例如退休儲蓄) 作決定時,我們往往會裹足不前。
許多加拿大人推遲退休計劃,過度消費,他們的投資計劃亦著眼於短期。投資計劃應至少每年評估一次,否則容易偏離原定目標。可是,很多人的投資計劃已過時,但一直 沒有更新。投資者應放遠目光,不讓短期問題分心,以便 實現例如富裕退休生活等長期目標。

過度自信
說明: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咎於其他影響因素。
示例:投資者為自己所選並取得良好表現的股票感到自豪,但一旦投資失利則將責任歸咎理財顧問、股市、經濟與大圍環境。
索曼認為自我歸因這種偏見與我們控制特定環境的程度 有關。如果我們在買賣股票前審慎調查,我們會傾向於 將成敗歸因於自己。對於不是那麼受我們控制的情況, 例如孩子的教育,我們會傾向於將孩子在學校的成功歸因於孩子,但若孩子不大成功,我們則歸咎於老師學校或 教育制度。同樣地,若您對外界事件未有及時察覺,而您 的投資組合在月內下跌,您將會較為責怪您的財務顧問 而非自己或市場週期。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或者將失敗無理歸咎於財務顧問, 問題在於您可能錯誤地估計自己的智慧和經驗。一次成功的股票交易,可令您過度自信。如果市場經歷糟糕的一個星期,您可能對財務策劃顧問無理失去信心。這種想法 可以招致不幸讓您作出錯誤決定。若您自認是金融天才 並把攬退休儲蓄計劃,結果可能會未如理想。
策略:無理性地過度自信,或者不信任財務顧問,可能會 危及您的投資和財務計劃。您可能會基於情緒而非事實 作出糟糕的決定。由了解您的財務偏見的投資專業人士 協助,可能有助於照亮那些投資盲點。
重要提示
索曼指出,人們若能對自己的金錢、投資和財務規劃行為 有更深了解,將能更妥善地處理決策和挫折。然而,單是 意識或明瞭投資盲點不足以糾正行為。我們都知道若要 減肥便應少吃食物和多做運動,但由於根深蒂固的行為 模式,很多人不能成功履行這麼簡單的一點,改向自助 書本、營養師、醫生和生活教練求助。同樣地,要克服您 的財務盲點,您可能需要諮詢了解您的偏頗的財務專業 人士,並共同設計一個符合您的生活方式和目標的計劃。
- Is reality biting Gen-X when it comes to retirement savings? TD survey finds one in three Gen-Xers expect to work post-retirement, TD Bank, Nov. 26, 2016, accessed Mar. 2, 2017, http://td.mediaroom.com/201611-24-Is-reality-biting-Gen-X-when-it-comes-to-retirement-savings-TD-survey-finds-one-in-three-Gen-Xersexpect-to-work-post-retirement ↩
- Rachelle Younglai, Canadians keep digging themselves deeper into debt, The Globe and Mail, Dec. 14, 2017, accessed Mar. 02, 2017, theglobeandmail.com/report-on-business/economy/canadas-household-debt-risesin-third-quarter/article33318488/ ↩